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在福建,林业碳票成了给女儿的嫁妆;空气能卖钱,已经从梦想照进现实。“一元碳汇”、农业碳汇、海洋碳汇等等,也在不断提升福建“绿”的含“金”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不可思议的生态变革,正在福建的田间悄悄发生着。这一期的《凡人微光》,记者带您探究,当废弃的牡蛎壳遇见受伤的耕地,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反应呢?
夜市的霓虹刚在树梢亮起,这里的烧烤摊就支棱起了炭火,肥美的生蚝在壳里微微颤动,香气顺着晚风飘出半条街。蚝肉进肚,带着余温的空壳被随手抛进铁皮桶......而这枚曾盛着海味的硬壳,就此开启了一场谁也想不到的寻“碳”之旅。
在惠安净峰镇的海上,一串串肥美的牡蛎迎来丰收,正在被打捞上船。牡蛎,占惠安全县海水养殖产量90%以上。然而以前,这热闹的丰收背后,却藏着一个大烦恼。
王永明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在他的记忆中,牡蛎壳可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烦恼。每次作业完了以后,就要留一块地来堆放牡蛎壳。堆久了以后,这个地方就会有蚊虫,而且散发出的臭味,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
这些令人头疼的牡蛎壳,在王永明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充分全面地利用起来呢?他开始探寻牡蛎壳的处理之道。从2011年开始,王永明和团队经过四年多的摸索,把这些硬邦邦的 “废弃物” ,通过“乡镇集中收集+城区零散收运”的方式一齐送入公司,这些“废弃物”经过去除杂质、保护性焙烧、分段火化、粉碎等工艺,被制成土壤调理剂。
截至2024年6月,惠安县共处置牡蛎壳固废垃圾13.1万吨。就这样,“海洋废弃物”,成了土壤的 “营养餐”。
宁化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张旺辉种的,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河龙贡米。8月,在宁化湖村镇张旺辉的田埂里,被施了“魔法”的土壤,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张旺辉说,加入了土壤调理剂的千亩田,不仅土壤被改良了,也给他带来了每亩20%左右的增产增收。你以为牡蛎壳的这趟奇幻之旅就此结束了吗?不,更令人惊喜的事发生了。
2024年12月9日,全国首笔土壤改良碳汇交易在惠安县完成。王永明的公司,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向惠安两家企业出让“酸化土壤施用玛塔土壤调理剂固碳减排示范项目”一期产生的碳汇,共5643吨,收益10万元。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林剑艺介绍,土壤改良完成后,每亩地可用于碳汇交易的标的,大约相当于3吨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惠安,玛塔公司正逐步构建形成了“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模式。这也意味着,土壤改良走上了与农业环境保护和碳汇共同发展的全新道路。
专家介绍,按此次交易的情况测算,每亩地所需投入的土壤改良资金,与其获得的碳汇收益基本持平。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模式,今后农民相当于无需投入额外资金,就能享受土壤改良后增产增效的红利,也让田间地头的农人,变成了“生态合伙人”。
现在,王永明和他的团队还在努力,努力让土壤改良碳汇,进入专业性较强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专家团队也持续优化方法学,使它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得到更多认可。
从惠安的海风到宁化的山岚,更大的土壤改良示范实验正在福建铺开。在宁化、长汀、尤溪等地方,新一批“海废”正在变成“山肥”,王永明和专家学者们,用一颗小小的牡蛎壳,串起了山海协作的绿色链条。一条“人与山海两不负”的生态发展之路,正在闽山闽水间绵延开来。
来源:福建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现场》
记者:周律、赵潞
编辑:陈馨凝
审核: 周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鼎配配资,俊升配资,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