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亚洲》最近发了篇长文,标题很直白:"中国能造出自己的阿斯麦吗?"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什么?原来是日本人发现,美国越是封锁打压,中国越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阿斯麦采购了价值89.2亿欧元的设备,占阿斯麦当年销售额的41%,位居全球第一。
这波"囤货"操作让外媒看出了门道:中国正在用时间换空间,一边大量采购设备保证产能,一边加紧攻克光刻技术难关。日媒分析师直言,中国显然正努力开发自己的光刻技术,手中的大量设备库存为突破赢得了宝贵时间。问题是,光刻机技术真的有那么难攻克吗?中国的"囤货"战略到底能不能成功?
光刻机到底有多复杂
现代光刻机的精度要求达到纳米级别,相当于在一根头发丝上刻出几万条线。更夸张的是,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使用的光源波长只有13.5纳米,这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几十倍。
为了产生这种极紫外光,机器内部要用激光轰击锡滴,产生的等离子体温度高达50万度,比太阳表面还要热。
光刻机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光学系统上,机械精度同样要求极高。整台设备重达180吨,但定位精度要求在0.1纳米以内,相当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误差不能超过一个原子的大小。为了达到这种精度,机器运行时要求环境温度波动不超过0.01度,震动幅度不能超过地面自然震动的百分之一。
这种极端的技术要求让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生产先进光刻机:荷兰的阿斯麦、日本的佳能和尼康。其中阿斯麦在EUV光刻机领域几乎是垄断地位,全球市场份额超过90%。这种技术壁垒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阿斯麦花了30多年时间才达到今天的技术水平。
正因为技术门槛如此之高,美国才把光刻机作为制裁中国的重要工具。2019年开始,美国就对中国实施光刻机出口限制,特别是最先进的EUV设备完全禁止出口。这种"卡脖子"策略确实给中国芯片产业造成了很大压力,但也倒逼中国下决心要在这个领域实现突破。
中国的"囤货"战略有多聪明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采取了一个很实用的策略:趁着还能买的时候大量采购设备。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从阿斯麦采购了89.2亿欧元的设备,这个数字有多夸张?要知道阿斯麦全年的总销售额才217亿欧元,中国一家就占了41%。
这种"囤货"策略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虽然买不到最先进的EUV设备,但DUV设备还是可以采购的。这些设备虽然不能生产最尖端的芯片,但对于大部分应用来说已经够用了。毕竟不是所有芯片都需要最先进的工艺,汽车芯片、家电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等大多数应用场景用28纳米甚至更成熟的工艺就足够了。
中国的芯片制造商们很清楚这一点。中芯国际、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等企业一边大量采购设备保证生产能力,一边加紧替换其他环节的进口设备。《日经亚洲》的报道提到,这些企业已经在蚀刻、测量、沉积、化学抛光等多个工艺环节实现了国产替代,只有光刻环节还主要依赖进口设备。
当然,"囤货"策略也有局限性。随着美国进一步收紧出口限制,阿斯麦预计2025年对华销售比例将降到20%左右。而且囤积的设备总有用完的一天,如果到那时候还没有实现技术突破,中国芯片产业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自主创新的希望在哪里
虽然挑战巨大,但中国在光刻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并不是从零开始。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一直在光刻设备领域耕耘。虽然技术水平和阿斯麦还有不小差距,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
更让人看到希望的是,中国正在举全国之力攻克这个技术难关。2024年5月,中国启动了第三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政府投资3440亿元,重点支持光刻机供应链建设。基金预计将撬动1.38万亿元的民间投资,这个投入规模在全球都是罕见的。
华为虽然被美国打压得很厉害,但也在上海建立了庞大的光刻技术研发中心,从台积电、阿斯麦等全球顶尖企业挖来了大量人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也加入了这场技术攻坚战,比如上海宇量昇科技、新凯来等公司都在研发EUV光刻设备。
从技术角度看,光刻机虽然复杂,但并不是不可攻克的。现有的DUV和EUV技术都已经存在多年,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路径都是公开的。中国在激光技术、精密机械、光学设计等相关领域都有不错的基础,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每年进口芯片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国产光刻设备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和改进机会。即使初期产品性能不如进口设备,但只要能满足一部分应用需求,就有了立足之地和改进空间。
封锁政策的意外后果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技术封锁政策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按照《日经亚洲》的分析,美国的出口管制为中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几乎所有中国顶级芯片制造商都开始尽可能地使用国产设备,这给了国产设备厂商难得的发展机会。
以前中国芯片企业更愿意采购进口设备,因为性能更可靠,技术更成熟。但现在不得不考虑供应链安全问题,开始主动尝试国产设备。这种被迫的技术替代反而推动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连阿斯麦的CEO都公开表达了对美国封锁政策的担忧。他警告说,这种限制不仅会削弱阿斯麦的主导地位,还会适得其反地促进中国自立自强。他指出,无论设置多少障碍,"你试图阻止的人都会加倍努力以求成功"。
#热点新知#
鼎配配资,俊升配资,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