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俄乌冲突,正上演一出奇特的戏码:战场上炮火连天,攻防激烈,军事行动步步升级。另一边厢,俄罗斯却突然抛出了一个和平谈判的信号。
这份附带条件的谈判邀请,与前线你来我往的残酷现实,特别是乌克兰军队在俄罗斯本土策动的军事行动,形成了鲜明反差。这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和平,又怎能绕开领土主权这个核心症结呢?
近期,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北部防线发起了一场系统性推进行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把费多里夫卡、博击夫卡、红军城与新经济村之间的区域连成一片。
俄军炮火轰鸣,步兵紧随其后,逐步实现了战术上的连通。他们还进一步向苏沃洛夫与尼卡诺罗夫卡方向扩张控制,这无疑增强了其防御纵深。
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俄军攻占了亚布罗诺夫卡与比拉霍拉村。他们持续向战略制高点舒尔泰恩村推进,试图巩固在该区域的优势。
面对俄军的强大压力,乌克兰防御部队被迫向内线调整战线。此举旨在缩短防线,集中兵力于关键节点,以便更有效地抵御攻势。
乌克兰高层反应迅速,总统泽连斯基召集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协调了防御部署,并强调整合防线、动员后备力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局。
乌军精锐力量被调至北部战线,其中包括第59无人系统突击旅和特种部队。他们负责关键打击与战术侦察,实施干扰与伏击。
国民近卫军第14旅和第82空中突击旅作为预备队也部署到位。他们承担增援、火力覆盖与机动反击任务。乌军利用现有防御工事重新编组,意图将俄军压制在托列茨河东岸。
在普雷德泰奇聂村,乌军成功实施了三面包围战术。这迫使俄军突击队转入防御,也展现了乌军的战术灵活性和指挥协同能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乌克兰军队已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境内展开攻势,至今已持续17天。他们成功将俄第155海军陆战队围困在赛姆河西南的沼泽地带。
乌军还对库尔斯克多地实施轰炸,迫使俄罗斯从多条乌克兰战线抽调兵力回援国内。这减轻了乌军在除波克罗夫斯克和托列茨克外其余11条战线的压力。
甚至,这为赫尔松与扎波罗热方向创造了反攻条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更是提出,要将库尔斯克方向的缓冲区扩大,目标是至少6000平方公里。
乌军第3亚速旅在北线沃夫昌斯克以北推进了2公里,摧毁了俄军营区,歼灭了约300名俄军人员。在巴赫穆特的恰索夫亚尔方向,乌军已将俄罗斯人赶回运河以东。
俄罗斯军队加大了对前线阵地与指挥节点的攻击力度。他们运用滑翔制导炸弹与自爆无人机进行波浪式、有针对性的破坏。
在新帕夫利夫卡,俄军摩托化部队利用摩托车前送步兵与弹药,突击小组则徒步接近。这种战术旨在减少噪音,提高火力集中效率。
然而,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场俘获的俄军第488旅第7营营长,其口供揭示了俄军内部的深层问题。该营实际兵力仅剩两个连,其中四成竟是吃空饷的人员。
此外,该营上报288辆卡车,但实际仅有49辆。指挥官在危机时率先逃跑,这些细节都凸显了俄军在兵员、物资和指挥链上的结构性困境。尽管如此,俄军在托列茨克方向仍取得进展,突破了纽约村的防线并开始进攻涅利皮夫卡。他们甚至在托列茨克郊区升起了旗帜。
2024年10月22日,乌克兰军方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海王星导弹的远程打击能力。他们成功攻击并炸沉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卡夫卡兹港的铁路渡轮。
这艘名为ConrOTrader的渡轮当时满载30个油箱,距乌克兰超过300公里。此次袭击被视为乌军对摧毁刻赤大桥的一次“预演”,标志着乌克兰远程精准打击能力的新进展。
乌克兰军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自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俄罗斯共向乌克兰发射各类导弹9627枚、攻击无人机13977架。其中,相当一部分被乌军防空系统成功击落。
数据显示,俄军空袭中民用目标被击中次数(6203次)远超军事目标(5676次)。特别是S-300和S-400导弹,其0.63%的拦截率与其主要用于攻击平民目标的事实形成对比。
作为对乌克兰深入俄境内行动的回应,2024年8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在库尔斯克州被乌军占领的定居点使用FAB-500型航空炸弹进行夜间轰炸。俄方声称这是“反恐行动的现实需要”。
同日,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10个州发动大规模袭击。伏尔加格勒州马里诺夫卡军用机场停放的飞机受到影响,至少1架苏-34战斗轰炸机被摧毁。
2024年8月23日,北约在俄芬边境的米凯利部署了一个5000人的重装旅。此举旨在牵制俄罗斯西部军区,但由于俄军已深陷乌克兰和库尔斯克两线作战困境,这一牵制行动的实际影响力仍有待观察。
当前乌克兰危机,谈判与战事紧密交织,战场上的每一次得失都直接左右着外交天平的倾斜。俄罗斯近期向美国释放的谈判信号,即“不再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但拒绝归还占领领土”,这清楚地反映出其试图在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
然而,这一条件与乌克兰作为联合国公认主权国家“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基本准则,以及其对领土完整不可妥协的立场形成根本性冲突。乌克兰方面尚未对此作出明确答复,但普遍认为其不接受归还领土的条件。
鼎配配资,俊升配资,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