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台的日程表被翻动着,发出清脆的声响。李在明的手指停在“访华”两个字上,思索了整整13天,最终笔尖划向空白——北京九月的阅兵邀请,未能在他的外交安排中找到位置!
7月13日,韩国总统府高层冰冷地给出了两个理由:“行程过于紧凑”和“需要中国先访问韩国”。然而,有些人一看便知其中更深层的意味:在华盛顿的压力下,韩国甚至没有勇气参加一场阅兵式!
所谓的“行程冲突”不过是遮羞布:美国和日本的活动排满了他的行程表,而中国在外交优先级上被挤到了次要位置。翻开李在明七月至九月的行程日程,满满都是“亲美”的活动:七月为了与特朗普会面飞往华盛顿,八月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晤,九月又要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总统府声称:“真的无法抽出三天时间去北京!”但这种谎言连韩国的网民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人讽刺道:“文在寅当年面对‘萨德’风暴,硬是挤出了三天的时间,现在李在明却连72小时都无法腾出?”
更加尴尬的是,在六月份,李在明还宣布全力准备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十一月还要在家门口接待各国元首——如果真的想平衡外交关系,现在冷落中国岂不是自取其辱?
展开剩余76%自称“外交对等”的遮羞布:为自己前任的错误买单,却要求中国先来示好?韩国方面提出第二个挡箭牌,声称2017年文在寅主动访华后,中国至今未回访,“现在轮到中国方面先来韩国才算公平”。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合理,但仔细一想便是站不住脚的逻辑!
当年文在寅为何迅速访问中国?全因前总统朴槿惠推行“萨德”导弹系统,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迫使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和经济制裁,导致韩国的旅游和零售业损失数以十亿计。文在寅的访问是为了“灭火”,而不是“随便串门”。
如今由李在明接手的局面更加棘手:尹锡悦不仅继续部署“萨德”,还在台海问题上屡次触及中国的底线,导致中韩关系降至冰点。
自己前任弄出的乱子,现在要求中国“先来访问韩国”以示善意?韩国媒体都忍不住批评:“这不是外交对等,简直是在外交上碰瓷!”
华盛顿的控制器:不仅害怕特朗普生气,更担心军事协议破裂。揭开外交背后的真正恐惧,李在明根本不敢违抗美国!
当前特朗普正对盟友挥舞着“双面刃”:在经济上对中国宽松,却在军事上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台海问题上站队。韩国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尤其是李在明正努力争取美国70年来的“战时指挥权”,如果此刻高调访问中国,特朗普完全可能因此永久冻结这一权力移交。
更现实的威胁是关税!2024年美国对韩国加征25%的钢铁关税,导致韩国企业每年损失超过30亿美元。如果再惹怒特朗普,下一轮的关税打击可能会直接针对汽车和半导体,使得韩国经济雪上加霜。
李在明口头上喊着“战略自主”,但实际上却不得不将访美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毕竟,白宫掌握着韩国的经济和军事命脉!
保守派的冷箭:支持率64.6%的表面泡沫,一碰就破
李在明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国内保守派正借此把柄指责他“亲华”。
他上任后支持率飙升至64.6%,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与民众沟通来平息各方面的不满。然而,这种支持率看似坚固,实则十分脆弱。七月初,首尔还曾爆发反华游行,保守派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如果李在明此时前往中国参加阅兵,无疑会立刻遭到“卖国”大帽的指控。
尤其是前总统尹锡悦的案子至今未决,政敌们恨不得抓住他的把柄——他竞选时被指控“通华”的旧事,至今未能完全摆脱!
APEC的最后机会:如今不访问中国,十一月的峰会将变得尴尬
拒绝参加阅兵式的代价正在悄然在首尔积累。十一月,韩国庆州将举办APEC峰会,中国高层很可能会出席。如果此前李在明连中国都拒绝访问,双方在自家门口的会面也只会是形式上的“礼貌微笑”——因为即使文在寅也明白,外交诚意不在于PPT展示,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行动。
更为紧迫的是经济问题:美国的关税压得韩国喘不过气,而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本应是韩国的救命稻草。然而,中韩自贸升级谈判陷入僵局,科技合作也遇冷。如果李在明再拖延,韩国企业可能会集体上书青瓦台:“总统,我们得生存啊!”
所谓的外交平衡,并不仅仅是行程表上的厚度,更在于李在明在“站队恐惧”上犹豫不决时,却忘记了韩国真正的
发布于:天津市鼎配配资,俊升配资,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