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地区局势颇为紧张,两国相继关闭了部分边境口岸。泰国总理佩通坦和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因“电话门”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泰国和柬埔寨边境究竟存在哪些纠纷,为何两国频繁处于战争的边缘?柬埔寨为何率先提议由国际调解院来裁决与泰国的领土争端,而泰国却对此表示反对呢?
1.泰国和柬埔寨边境纠纷的历史渊源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柬埔寨的国力相对孱弱,沦为泰国和越南的双重藩属国。鸦片战争后,占据越南的法国以及掌控缅甸的英国,都将目光投向了泰国。泰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与压迫,通过一系列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英国夺走了原本属于泰国的领土,即现今缅甸的掸邦地区;法国也割占了原属泰国的领土,包括现今的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的部分区域。
泰国作为英国和法国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存续。站稳脚跟后,法国人开始与清朝以及泰国划定边界。1885年,法国与清朝划定了越南和老挝的边界;1904年,法国与泰国开始签订边境协议并绘制地图。
当时,法国态度强硬,几乎单方面决定边界走向。同时,泰国和清朝一样,对传统的边界线缺乏清晰认知,因此地图绘制工作基本由法国主导。
1908年,当泰国收到法国绘制的地图时,并未提出异议,甚至对法国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然而,1934年以后,泰国人逐渐发现这份地图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与柬埔寨的边境划分问题尤为突出。
2.泰国和柬埔寨领土争议的具体区域
泰国和柬埔寨之间本有一条天然的国界线,即以但格来克山岬的分水岭为界。然而,法国人绘制的地图却暗藏玄机,地图上的边界线与双方此前议定的分水岭边界线存在15处不符,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柏威夏寺。
柏威夏寺坐落于柏威夏省(缅甸)与四色菊府(泰国)的交界地带,矗立于海拔550多米的悬崖之上。但法国人却将这座寺庙划归柬埔寨所有。悬崖南侧为柬埔寨领土,而悬崖北侧的陆地则属于泰国,这使得柬埔寨人若要前往柏威夏寺,只能攀岩而上,而泰国人则可通过陆路直达。
当泰国人勘测到这一区域时,顿时感到愤怒不已。两国原本约定以山脊线为界,但法国人却将本属于泰国的小三角区域划给了柬埔寨。
这种情况在泰国与柬埔寨漫长的边境线上屡见不鲜,争议地区多达15个。柬埔寨首相近期指出,塔莫安通寺、塔莫安小寺、塔戈贝古寺以及翡翠三角区等四个争议节点也存在类似问题。
由于柏威夏寺的争议,两国在2008年和2011年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导致数十名士兵伤亡,近万名百姓流离失所,战争带来的创伤至今仍未完全愈合。
2025年5月28日,泰国和柬埔寨在冲博地区(即翡翠三角区)再次发生交火,持续约10分钟,造成一名柬埔寨士兵死亡。泰国指责柬埔寨军人擅自挖战壕,改变双方实际控制现状并首先开火;而柬埔寨则声称是泰国军队先开枪,自己被迫进行反击。
2025年2月,泰国和柬埔寨的士兵还在塔莫安通寺附近发生冲突,但未进一步升级。
3.争议地区的解决案例分析
对于泰国人而言,柏威夏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泰民族崛起的象征,承载着泰国的历史与文化,部分民众认为该寺庙及其周边土地是泰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标志,关乎国家尊严。
而对柬埔寨人来说,柏威夏寺则见证了吴哥文明的辉煌,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泰国人觉得自己吃了亏,于是在1949年派兵占领了柏威夏寺。柬埔寨对此强烈不满,将泰国告上了海牙国际法庭。1962年,海牙国际法庭作出裁决,将柏威夏寺判归柬埔寨所有。裁决理由是,当时的地图是作为勘界成果交给泰国的,且泰国上下都曾看过这份地图,当时并未提出异议,反而对法国人的绘制工作表示感谢,因此不能在几十年后反悔。法庭还责令泰国撤出争议区,并归还寺庙中的物品。
2007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柏威夏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国认为,在周边存在领土争议的情况下,柬埔寨不应进行申遗,这会造成争议地区都归柬埔寨所有的假象。此后,泰柬两国纷争不断升级,多次爆发武装冲突。2011年,柏威夏地区发生了激烈的炮战,造成严重伤亡。
2012年,柬埔寨再次将泰国告上海牙国际法庭。2023年11月,国际法庭再次裁决,将柏威夏寺周边争议地区全部判归柬埔寨所有,并要求泰国全部撤离。
2025年5月28日冲博地区冲突后,泰国和柬埔寨于6月7日至8日进行了陆军高层接触,但双方不欢而散;6月14日和15日,泰柬联合边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闭幕,两国谈判再次破裂。
柬埔寨表示将继续寻求国际法庭对4处争议区进行裁决,无论泰国是否接受,以后都不会再通过联合边界委员会与泰国进行谈判。
结语
显然,柬埔寨认为,由于当年法国绘制的地图的存在,法理上争议地区应归柬埔寨所有。而且从柏威夏寺的两次判决结果来看,柬埔寨都取得了胜利,因此柬埔寨有信心夺回所有争议区。
而对于泰国而言,则更倾向于通过两国谈判来解决争端,不希望外部势力介入两国的纷争。
鼎配配资,俊升配资,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